查看原文
其他

做了10年健身科普后,我在做些什么(8400字高密度分享)

陈柏龄 陈柏龄的酱油台 2022-12-23

▲ 点击上方「陈柏龄的酱油台」

关注公众号



柏龄的第526篇文章
共8400字,阅读约15分钟


早在2019年底,我就很难打起精神写健身科普了。这已经不是我目前阶段想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了。

健身科普的撰写,更像是为了我的读者而做的义务性分享。

对我已经没有任何挑战性和愉悦感。

目前出版的《量化健身》,一本针对「计划」,一本针对「动作」。

对我的读者来说,通过《量化健身》这两本书就已经能够完成基础健身知识体系的学习了。

很多读者这套书不只读了一遍。反复阅读之后,我的读者甚至能够获得极强的知识分辨能力和自学能力。

对我来说,通过十年的科普,和《量化健身》的写作,我也完成了对健身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

再写,无非是继续补全「营养」和「解剖」的内容,以及涉足其他运动板块的知识体系。

我确实也在做这些事情。


前两周,我还在和国家队的体能教练、前Keep课程设计师、也是非常有名的健身博主大师姐「陈邹琦」聊起关于写作的话题,我问她说,似乎你这两年也不怎么写健身科普了。

她说,是啊,因为感觉没有动力了,该写的写差不多了,不知道写什么,也没有反馈了。

她自己这几年做了不少青少年体能训练的事情,接下来也会把重心放在青少年体能训练之上。

(大师姐)

我非常理解她的状态,因为我跟她都是同类人。

我们都喜欢接受挑战,而不喜欢重复劳动;

我们都喜欢持续学习精进,而不喜欢躺着吃老本;

我们都喜欢扩展更多的人生可能性,而不喜欢画地为牢局限住自己;

我们都喜欢探索更多新鲜的事务,而不是扮做一个老成的过来人颐气指使。

我们的人生都需要更多新的领域,和新的挑战。

我的朋友圈一直很喜欢用下面这张配图发文章,这是一张我抱着气球向上走的照片,我认为它的寓意很好:我带着童心不断迈步,低头前行,无论远近


这几年,我开始跨出健身行业,向外探寻,我涉足了多个领域,和很多不同领域的人展开了合作,并且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也在健身行业里做了很多新东西,比如社群、比如书籍合作、比如超级个体计划、比如线下闭门会。

我的付费用户都给我了极高的评价,并且为我的迭代速度感到吃惊,好奇背后的原因。

当然也有反面作用。我的成长速度太快,很多读者其实已经跟不上了,甚至听不懂了。有些给了很强烈的负面评价。

所以我也很少在公开场合提到这些事情。只能讲些大多数人能听懂的。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为此感到头疼。所以我几乎不再公域更新内容,只在朋友圈和自己付费的社群中发布内容。

2021年2月到现在,其实我和团队至少整理了超过100万字的健身行业文字文章,自己也有至少40万字的内容撰写后未曾公开发表。



当做完足够多的事情,自己也足够无可指摘的时候,我回头梳理自己,才发现,自己过去的十年,一直是无限对他人好,而很少在意自己感受的十年。

承担了过多他人的责任,承担了过多他人的期待,过度地给予他人,过度地在意他人的感受。

我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很少书写自己的经历,我也很少讲述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分享自己的喜悦和焦虑。


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珠江,发生的很多事情就默默承受着。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人欺负上来的时候,因为家庭带给我的教育,我选择的是忍让,而不是据理力争。也因此有不少的误解、争议和诋毁。

所幸的是,也正是因为家庭带给我的教育,我的为人被长时间验证可靠,很多误解和诋毁我的人,主动找我道歉。

我遭遇过最大的低谷期是在2020年。那时候一度想要离开这个行业,对这个行业不抱希望,对所有的人际关系也不抱希望。

当年我做了一场「回归本质」健身教练&创业者论坛,理论上是想作为我离开这个行业的句号。


但是没想到,这次论坛为我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我看到了类似自己的人最终取得了自己很希望获得的成就,我从他们身上获取到了力量。同时,我在健身行业也遇到了可以作为自己榜样的人。
在「回归本质」健身教练&创业者论坛,闭幕后健萌创始人&CEO李祥和董事长邓郴邀请了我去参观健萌,我从健萌的身上看到了非常多关于健身行业商业机构的未来可能性,包括健萌旗下的体德智训、MCN公司当红不让等等。
在此之前,我对线下健身门店总是抱有着悲观的看法,而健萌让我看到了一个有专业追求和价值追求的企业在健身行业能做到什么程度。可以说,健萌是健身行业里,与我心目中理想的「专业私教场馆」最接近的连锁企业。这次游学重燃了我在健身行业的热情。这件事情让我欣喜,也让我经常性地与同行老板分享:原来健身机构还可以这样做。

后来,我又遇到了乐刻的创始人韩伟,与他聊了三个小时,我问了韩伟很多的问题。很多并不与乐刻、 健身行业相关,而是与认知相关。

这次与韩伟的沟通,让我触动很大,我看到了:一个坚持标准人,一个有宏愿的人,看事情的态度和自我鞭策的状态。同时我也开始反思自己:因为我也一直是一个高标准和有所坚持的人。
但是在进入健身行业后总会自我怀疑、会犹豫,这个过程中,我看到很多坚持标准的人灰心丧气地离开,我不曾看到真正坚持下来并且取得结果的人是什么样的。
这次沟通,让我重新建立了自己做事的标准,也让我开始思考我的「宏愿」。
接下来,是通过韩伟的引荐,我与中田集团创始人朱兴亮朱总又见了几次面,这个月还约了一次超长的电话,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了非常罕见的「一以贯之」的坚定感。

这种坚定感一方面是来自于中田机构和朱兴亮本人对于人性极其深刻的洞察,另一方面是来自于朱兴亮和中田非常踏实和极度利他的价值观。

我意识到,一件事情一家场馆一个公司的失败,仅仅是项目的失败,而理念是不会被打败的。现有的资源资产,不应该反过来成为践行理念的阻碍。最初理念的丧失,才是真正的被打败。没有任何人阻止你拿到你想要的。

这次沟通,让我开始真正坚持自己坚持的事情。


三次沟通交流,对我影响巨大。

也让我感知到「榜样」的力量,而不是仅仅是知识的作用。
我开始做减法,我开始聚焦,我确定我要把内容创作和方法论传播这两件事情做透。
所以,我决定放弃线下门店业务的经营,放弃线上护具品牌的经营,让所有不相干的业务进入托管状态,我要认真把内容创作和方法论传播做透。
我在2021年2月,组建了我的内容团队,其中有中科院的研究员、北大本科的高材生、孵化过亿级用户互联网产品的产品经理等等。
我发愿要在未来,协助100个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沉淀知识体系、完成方法论传播和书籍出版——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并不算有难度,因为我已经用10年的亲身经历,完成了它。找到与我一样的人,并且复制,并不难,只是需要时间。
不少人不理解我,甚至恶意诋毁。我很多年前就经历过这样的诋毁,但最后那些人都不在了,反而是我还站着。我穿越过时间周期,证明了自己。这一次,也一样。
我认为,只要时间足够,它一定能完成。
我合作了不少人,并且取得了结果。
我现在思考更多的反而是,我完成这些事情之后,我会做什么。
除了做内容,在健身行业里,我则迫切地想要跟从业者分享我的收获,我迫切地想帮助更多曾经像我一样对这个行业失望的的人。
我也迫切地感知到,他们能够从我这里获得的不仅仅是信息、知识,还包括信念和力量感。
我开始真正推动「健身行业社群」的筹备,在2021年5月25日,正式启动了我的社群「柏龄的健身行业茶馆」。

我创立社群的想法并不是凭空出现,我思考了整整两年,筹备了8个月。
为了做好这个社群,我自己深度研究了知识星球/小鹅通/飞书等社群协作工具,还专门跑了一趟知识星球的总部,和运营官和产品经理聊了一个下午。为了深刻理解社群运营的机制,我自己也加了十几个商业社群,几近付费百万。
我对社群的执念,并不是仅仅收一个费用,然后拉一群人进来。
我做健身行业茶馆的初衷,是希望聚集这个行业不同层次的从业者。我想让健身行业的老炮、新锐势力都能进入茶馆中分享他们的经验、他们的教训;让那些做的还不错的从业者,讲讲他因何成功;让那些曾经失败的从业者,讲讲他为何失败。
这个想法和信念我说了很多遍,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理解。
因为人无法想象自己无法见过的事情。
大多数人,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

2021年5月25日年开群到次年运营完毕,这个社群没有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认认真真运营了一年,依然保持着高活跃度和高价值信息讨论。也切切实实地帮助到了很多群友完成了在行业内的认知提升、信心构建和发展赚钱这件事情。


这一年顶十年。


虽然公众号一年未曾更新,但我在健身商业方面,做了大量的行业活动、访谈、课程和内容沉淀。


这一年里,我也拿到了这个行业大部分门店老板在场馆经营方面的核心认知。


并将社群内所有不同形式的内容,按照逻辑梳理成多个维度的行业指南。包含:课程、文章、访谈、群聊多种形式。


实际信息量远高于20场线下论坛,信息密度超过100小时的视频,信息容量超过200万字的文字,可谓从业者了解整个健身行业市场实况的全维度指南


第一年度茶馆的全部内容

欢迎扫码购买


对于第一年度的「柏龄的健身行业茶馆」,我做到了何种程度?


第一,柏龄我需要创造一个大家互相信任和认可的环境。我需要用心的去维护好这个社群,大家才真正有可能去产生一些相关的链接。同时,我们需要对群里面的时间线做维护,尽可能的让所有的人都不在群里去发无关的事物,尽可能的让群里面能够互相尊重。所以我们每周甚至每天都对群里的实战讨论进行选择性地筛选,最后沉淀出【群聊精华PDF】。


第二,我制作了关于健身行业的课程,这些课程有10个主题,接近1000页的PPT,30万字左右的文字底稿。


第三,设置了前3天觉得无理由退费的规则,以及对破坏群规则的成员进行退费处理。这种做法,会产生一些损失,但反过来看,是通过不收某些钱更好地维护了社群的长远的发展,维护了群成员的更长久的利益,最终对我来说,是个人品牌价值的沉淀。


第四,第一年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做了很多场的线下沙龙闭门会,北上广深杭5场闭门会沙龙,加上一场线下的大会论坛。因为线下的链接与交流更能够形成共振。



第五,组织了28场的线上话事人分享会,邀请行业内不不同技能、不同工作的成员来分享他们的故事。几乎每期都能够引起大家深度的共鸣。


第六,每周甚至每天都对群里的实战讨论进行选择性地筛选,最后沉淀出【群聊精华PDF】。并对群里面的时间线做维护,尽可能的让所有的人都不在群里去发无关的事、无关的东西,尽可能的让群里面能够互相尊重。


第七,每隔一段时间,会寄送一些小礼物给到茶馆的成员。


第一年最终的内容,我和团队在最后整理的时候,光光目录页就占据了40多页手机屏幕


两年内,我相信整个健身行业不会再比我更认真和用心对待社群的人。除非,他也用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做筹备和搭建。
今年结束的时候,有超过200个会员主动给我写了第一年社群的评价,我在公域和朋友圈都发不完。
这里是其中一部分推荐语:
顶级组织,至情至性
提出你想了解的健身行业问题,这里有答案
「健身行业潜规则探密揭底!」
这里,是一个独特且唯一的存在
想要更快的进步,一定要结识最具势能的人
有人问:这样的运营,第一年度你是否收回成本。
我盘了盘帐,可能略亏。很多事情其实不用做,大家也会很满意,我也会轻松很多。
他又继续问:那为什么要做呢?
我回答:因为发心,因为标准,因为坚持。既然开始做一件事情,那就把它做好吧。以后我做任何事情,都会参考前一件事情的标准。把事情做透做极致,迟早赚钱。
如果看完上面的原因,也许你能够理解我,也许不能。
但我其实也不需要被理解,完成自己坚持完成的,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足矣。
无论是做一个极致的产品,还是做一个追求极致的人,都很难被大部人所理解。
大部分人理解你的那一刻,只是在你成功的时刻。而那些也不是真正的理解,那些只是慕强。

喜欢和信任是非常难得的因缘。感谢喜欢和信任我的人看到这里。

第一年度茶馆的全部内容

欢迎扫码购买


第二年度茶馆正在运营

欢迎扫码购买


社群是我2021年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业务,这个项目让我拿到了健身工作室领域大部分的核心方法论。

我访谈了50+位健身行业的老板,有像中田、乐刻、超级猩猩这样超大型的连锁机构的管理者,也有3-5家店甚至单店的老板,我整理了几十万字的访谈稿。

今年,我还配合我的行业好友廉家润进行《运营管理蓝宝书》的文字处理编辑工作,又梳理了20多位连锁工作室老板的管理方法。

在健身行业里,我自己还做了10多场行业论坛和行业闭门会,加起来有超过1000人参加了这些活动。


讲这些并不是为了罗列数字,而仅仅是想告知还在读这篇文章的读者,我都做了些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正在解决哪些现实问题。

这些事情对我来说,并没有那么困难。因为都是我喜欢做的,所以很舒服很自在。因为对社会是有价值的,所以也能带来长期正向收益。

在健身行业以外,我也做了很多的事情。

首先是我参加了不少行业外的培训和商业社群。比如当下非常热门的「IP」赛道,我自己还根据自己10年的经历,做了一期IP的底层逻辑的培训。

并且把我过去10年的内容创作心得,做成了一套可以供专家们使用的「内容资产方法论」,让他们快速在自己的领域搭建内容体系、生产内容、分发内容。有的人做了课销售百万,有的人出了书。

IP这件事情,我之所以关注,是因为它与我过去做的事情大幅度重合,也与我要做的「专家方法论」沉淀和「书籍写作出版」高度一致。

如果一个领域的顶流IP的生态位是空缺的,你能用什么稀缺而宝贵的东西交换这个空缺的生态位呢?我认为是,向这个世界交付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
一个IP,一本书」。
每个专家,都是垂直领域的方法论制造者。每个IP,都是具有知识体系的顶尖专家。太多的行‬业顶专尖‬家的方论法‬未被传播,太多‬知识体系未‬曾沉淀。
用完成一本书与一套知识体系的方式,成就一个公域的顶流IP。


今年有几个用户跟我说,这么些年,从我和我做的事情上,看到了时间的力量

我听了很开心,骄傲,平和。

开心和骄傲是因为——这些年,我走过,确实不负年少不负时光。
平和是因为——时间永续,它既是你的朋友,也有可能与你背道而驰。
人,活着一生,就是为了努力做自己。
无明,会让时间借走你的一生,而不是让你借走时间的力量。
唯有时时保持觉察,时时做自己,时时勇猛精进, 才不会辜负此生。

我合作了不少跨领域的专家,合作的过程中,会发现认知成本和沟通成本都很高。

我意识到:做一个全领域的业务,永远不如把一个领域击穿做透。

所以我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战略性的定位:T字型业务

横向,协助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做书造课,吸取不同领域的核心认知和方法论;

纵向,做深做精做透健身行业,不断优化我看见的需要优化的问题。我相信我始终能为这个行业带来新东西和新结果。

我才进入这个行业7年。如果我还能够在在这个行业再呆7年,我能取得的结果无法想象。再呆7年……再呆7年……再呆7年,呆上28年,呆上35年呢?

行业会因为有我而骄傲。


最近整理家务,我找到一本2020年做论坛时候订制的笔记本,笔记本写着「我在健身行业打酱油」。
回想2020年前后,我在健身行业的心态和做法是截然不同的。
2020年前是格格不入,以「打酱油」自居,以行外人自居,以随时会抽身的状态自居。
2020年后是融入,是陪伴成长,是共生。相信自己会与这个行业深度绑定,行业的成长会是我的成长。我的成长,也会是行业的突破。
更自在,更自信。
大方承认自己是健身从业者,是教练,是老板。我会因为在健身行业而活得更好,行业会因为有我而骄傲。

回顾这些年的创业历程,其实是不断从「帮别人」变成「帮自己」的过程。

这些年,我聚焦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并不多,也真的很少有人能接住我所有的给予。

做业务合作是为了成就他人,做健身行业茶馆也是为了帮助他人,做培训也是为了培养他人,为员工也是尽可能付出我的所有心力协助他们成长。

探索和合作越多,我越意识到: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要成事,最终都是让自己成事,而不仅是让他人成事。
他人成不成事,内因都在自身,外界只是因缘和合的催化罢了。
所以我开始回归自身,越来越聚焦在自己身上。
每月精进,每周精进,每日精进。
就如我公众号放了6年的口号:精益求精,更进一步。
我的人生过往,一刻不停。

这两年,我开始正视自己以「人」而非「工具」存在在世间的意义,也意识到自己实在强大的本质,意识到一切本自具足的状态。
君子不器,所以不再在意他人对我「工具属性」的评价。
这两年,我也开始主动选择我要相处的关系。亲近滋养自己的人,远离消耗自己的人。
这也是我能在这里写一些与健身毫不相关的内容,并且不再为掉粉头疼的原因。
我认为,在未来任何行业中,都会出现大量的「超级个体」。

超级个体,是下个阶段各行各业的趋势。

在健身行业里,过去7年,我们看到乐刻、中田这样的机构,通过「连锁开店」的形式网罗了大量优秀人才。并且通过场馆线下场馆业务在这个周期里,成长为行业头部。

那么在未来2-4年,甚至更远的5-10年的时间点里,场馆还能带来同样的红利吗?我认为很难。
当线上流量增加,线上的产品形态也被验证可行之后。健身行业会大批量涌现超级个体,他们只需要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同时完成引流和产品交付的事情。这些超级个体是以一个人或者一个人带几个人的形式,组成一个商业组织体。这是新的时代的「健身工作室」,但这类健身工作室不再以「场地」作为形式载体,而是以「个人」作为形式载体。
其实健身行业的从业者天然适合成为超级个体。我认为大多数教练都有成为超级个体的潜质,因为大多数教练都是自己卖课自己上课的,很多人只是没找到方向和技巧。
这是下个阶段柏龄我会着力发力的地方之一,我希望培养出一批健身行业的超级个体,让他们成为健身行业的中坚力量。

下个阶段,我还会做的事情,是教练培训。
我想做真正能实战的教练培训。教练不应该只学习技术,还应该学习「如何教学」、「如何沟通」、「如何为客户提高情绪价值」、「如何站在客户的立场解决问题」。
作为10年来都专注做技术科普的博主和场馆主,很少有机构能像我们教学这样细致贴心。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亲身经历过「专业技术面对市场的无力」,也亲身经历过以为「专业就能搞定一切」的傲慢带来的负面苦果。
我想解决这些问题。

陈柏龄不是媒体人。所以我很少重复更新相似内容。
我的影响力是被「切实有效的方法论」赋予的,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凸显的。
媒体不负责解决问题。而我始终致力于解决问题。
所以我不在意影响力,而影响力因我而来。
我创作的内容,大多数是亲历并且反复被人印证有效的内容。
本质上是将超高价值的信息免费开源后,获得巨量影响力。
这是我和大多数自媒体和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
我无须在场,就能够让很多人从我的内容里获得收益,持续的、巨大的收益。

过去10年,柏龄我一直是以健身科普作者、教练、场馆主的身份暴露在大家面前的。我致力于解决基础健身知识的学习问题。
从去年开始,柏龄做了「健身行业茶馆」,邀请很多在行业内的好友、前辈做了很多的分享,做了很多线下活动,还做了很多的内部期刊,以及今年做了一期阶段性的行业总结:《健身行业高能认知》。
这两年,我力图解决的问题,是这个行业很少有的行业商业通识普及,以及商业方法论的整理。
我做这些事情,是从我作为经营者从业者的痛点出发的。
不了解我的人会认为我在做资源整合。接近我的人,能感知到,我在解决非常现实的具体问题。
这几年,我会逐步完成健身行业这个阶段的经营管理方法论的梳理,造课、出书。解决上个阶段的我,和我类似的人所遇到的问题。
然后,我会继续转换领域,解决新的问题。更大的领域,更多的问题。

目前,我所想解决问题的领域已经发生了转化,大概率我的读者也会发生流失。这是非常合理、且我愿意承担的成本。

现在,我更在意对「人」的问题进行解决,而不是单纯执着于「事」「物」的层面。

过去10年,我进入过多个领域。我发现,一个人在进入某个领域时,都会经历一个共通的过程:

阶段1. 知识学习者
首先他会是一个知识的学习者,这个时候他追求的是某种具体知识,他需要用这样的知识解决某个现实中的问题。
阶段2. 技能掌握者
随着解决问题的增多与知识的积累,这位学习者逐渐能够掌握针对一类问题的成熟解决方案,他成为了一个专项技能的掌握者。这时他可以向别人传授知识。
阶段3. 技能专家
随着学习的继续深入,随着技能的不断增多,解决的问题在他眼中逐渐融合,知识开始内化,他能够看到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能够灵活运用。他可以传授方法,授人以渔。这时他关心的是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而不只是怎么解决。
阶段4. 跳出知识,走进人
他逐渐看到了人的影响。他穷尽了一个领域,他逐渐把注意力放到了知识与人的关系上。他的眼睛从盯着知识,到跳出知识,最终开始了对人的思考。

关于这一认知的拓展,之后我也许会撰文详细分享。

这样的过程,我从健身领域到内容创作领域到教学领域再到商业社群领域,经历过多次。

所有的领域到了最后,都可以一言以蔽之:「以人为本」



我目前要面对的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早已经不仅仅是健身技术领域的内容。

我会撰写和分享的内容,也不会只是运动技术层面的内容。

一些读者会流失,有两类读者会留下:

1.因为我这个人,而关注我的。

2.因为我将要解决的问题,而关注我的。

两三年前的我对此会感到头疼,但现在的我只想说:

我不需要陪伴所有人成长,我也不需要获得所有人认可。

对的人,迟早都会走在一起。

我的人生,只负责愉快舒服地做自己。
(本文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